游客发表

那一缕飘洋过海的乡愁

发帖时间:2024-04-28 13:05:51

那一缕飘洋过海的乡愁

秋·乡愁之影


乡愁,现代城市人的飘洋一个心病。当心灵的过海追逐感觉一丝疲倦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老家,那缕回忆往昔,飘洋曾经的过海生活未必最好,但在亲情、那缕爱情和友情的飘洋滋养下,早已化成理想生活的过海一个倒影。

乡愁,那缕是飘洋时间的消逝,也是过海空间的隔绝。不曾远游,那缕何来乡愁?当你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时,飘洋思乡之情便会泛滥成灾,过海尤其是在一个陌生而喧嚣的城市里,那股浓浓的乡愁喷涌而出,化成一首诗,抑或一首感人的乐曲。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触发了多少游子脆弱的心灵和无奈的泪水。在音乐里寻找乡愁,也许没有那般的沉重,但倏忽而过的乐句让漂泊都市的游子刹那泪湿衣襟。德沃夏克或许就是最早演绎这股现代浓郁乡愁的音乐家了。



1892年9月,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受邀从布拉格来到纽约,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初到纽约的他,一定惊诧于这个喧嚣繁华的大都市,感慨于纽约人紧张忙碌的生活,但乡愁如影随形。在他不久后创作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又称《自新大陆交响曲》)里,听得出他对这种全新生活所饱含的热情,也听得出远渡重洋的他对家的思念。

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是类似捷克民间乐器风笛的演奏,具有乡间舞蹈特色,散发出淡淡的乡愁。想象德沃夏克行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匆匆的行程,滚滚的人流,无意的一瞥中,忽然发现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陌生,不禁忆起了熟悉的乡间小屋,广阔的森林原野……恍如从眼前的都市回到了记忆中的波希米亚,一缕乡愁顺着长笛和弦乐悄悄地爬上心头,像是湛蓝的天空里一朵白色的云慢慢地遮蔽了太阳,暗淡了光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清凉的风。

真正的乡愁来自第二乐章。美国十九世纪诗人朗弗罗的《海华沙之歌》给了德沃夏克深切的感受和传奇的影响,最终促使他写下了这个感人的乐章。那像是在都市之夜,隔绝了不夜城的繁华,作曲家静静地阅读着诗歌,想象着印第安人的生活,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在纽约的三年间,德沃夏克喜欢上中央公园玩,喜欢看停靠在纽约港口的大轮船,甚至记得住每一艘船的名字。但他不喜欢交际,难得去听音乐会,两年间仅到过大都会歌剧院两次,也始终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在东17号大街的公寓里,德沃夏克度过一个个宁静的夜晚,在阅读中思乡,在思乡中构思……正是那种纯粹的思乡情打动了听众。

乐曲一开始,由管乐在低音区缓慢地奏出了一系列深沉的和弦,好似遁入了夜雾中的森林,任思念缭绕在夜莺的枝头。夜莺是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那支忧郁的英国管,吹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让人感觉到一丝孤独与凄凉。



德沃夏克明确指出,这个乐章同长诗《海华沙之歌》第二十章“饥饿”的内容,即“森林中的葬仪”有联系。海华沙是印第安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温柔而美丽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他掘好坟墓,然后大家便与裹在洁白貂皮里的敏妮海哈默默告别。在这样的文学意象下,音乐所表现的乡愁既是音乐家孤独的思乡情,也是美国人的乡愁集合体——是印第安人故乡在沦落的眷恋感,是黑人无意识回望非洲的流离感,是白人奋斗在新大陆的漂泊感。所以,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乐章引起了那么多美国听众的共鸣。德沃夏克的学生斐雪把慢板乐章的这一部分旋律改编成一首独唱曲《回家去》(也被译为《念故乡》),有时也用作合唱曲。这首改编的歌曲风行于美国,以致被人误认它是一首美国的民歌而被德沃夏克借用到他的交响曲里去了。

乐章中段出现了一个有些激动的主题,仿佛是一声声亲切的召唤,是家乡的亲人,是童年的伙伴?但随即发现那是一个虚幻的梦——忧郁的小调旋律,木管的轻声咏唱,温柔却又有点沮丧。这两支曲调交替出现了两次后,第一乐章的号声主题突然插入,音乐兴奋地跳跃起来,直至铜管乐的加入,感伤的旋律一下子变得充满了力量,像是果断做出了回家去的决定,明天就出发,很快就会见到久别的亲人。然而,短短的高潮过后,又引来了英国管,音乐重又回到了开头描摹的风景中,跟上的一把小提琴断断续续地拉出后半段旋律,呜呜咽咽显得更加的孤独,压抑不了的悲伤……

这样的乐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会激起城里人的点点乡愁——是不是有家难回,还是没有了老家,抑或早已迷失在城市里了?

忙碌的生活中,似乎无暇思念,只有在灯火阑珊时,带着一身疲惫,梦回老家!在美国的三年时间里,德沃夏克的生活浸润在乡愁里,他在那段时间所作的乐曲无不含有乡愁主题,除了这首第九交响曲,他的弦乐四重奏《美国》,第二乐章中听得到那感伤而柔美的乡愁旋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更是散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于城市的你,想家的时候不妨听听德沃夏克的音乐,一定会点燃乡愁,心有戚戚矣。



文字:木 火

版画:朱 燕

朗诵:馨 悦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